视觉中国再陷版权风波,知识产权保护不能违背初衷
8月15日下午,科学科普博主、星空摄影师戴建峰在网络上发文称,他接到“视觉中国”电话,对方称自己拍摄的作品对“视觉中国”的173张照片造成侵权,需赔偿8万元。
8月15日晚,视觉中国回应称:拥有对包括涉事相关图片在内的完整的销售权利,涉事图片的销售授权链条清晰完整。
8月16日上午,戴建峰回应视觉中国:“不接受你们的观点。” 同时戴建峰表示已与相关平台核实:视觉中国无权销售其作品,也没有其作品的任何版权。
8月16日18时,视觉中国网站涉事的相关摄影作品已显示阶段性下线。
01
舆情趋势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舆情监测中心数据显示,8月15日至8月18日共检测到相关信息591871条。
数据显示,自8月15日下午,知名摄影家戴建峰发布相关微博后,舆情迅速发酵。#自己拍的照片被视觉中国告侵权##视觉中国客服回应告知名摄影师侵权##多家公司吐槽logo变成视觉中国版权图#等十余个话题相继登上微博热搜榜。
8月16日,伴随戴建峰连发微博回应视觉中国,及中国国家天文等多个机构账号吐槽视觉中国,舆情热度升至最高值。随后有所下降。
8月17日,伴随视觉中国的相关回应被媒体转载报道,舆情热度有所回温,随后缓慢波动下降。
舆情走势图
关键词云图显示,在本次舆情发酵过程中,“视觉中国”“侵权”“版权”等关键词受到普遍关注。
关键词云图
02
舆情详情
网民观点
数码博主@泛说科技:一边非法搜集各类图片标记版权,一边利用爬虫技术,收集证据要求使用人付费,如果使用人为公司主体,则以法律手段“威胁”合作销售他们的素材库。铁打的流氓公司。
财经科技媒体人蒋东文:早在2019年视觉中国就被央视评为“知识产权市场的毒瘤”,如今才沉寂了多久,又死灰复燃了,居然敲诈到人家摄影师头上,真‘知网’第二了!
微博大V@乡下老白菜:视觉中国所作所为不光是版权流氓了,而且和诈骗没什么区别了。拿着根本没有版权的照片去要求赔偿几万块,这和电诈干的事有什么本质区别。现在大家用照片都是胆战心惊,视觉中国从黑洞照片版权闹剧到现在变本加厉。为什么视觉中国可以这么多年为所欲为的敲诈勒索没有事?这和套路贷洗房那些人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微博网民@李子留白:视觉中国董事长兼法人为加拿大国籍,总裁美国人,就是一家外资私人企业,钻了我国版权漏洞的空子,搞版权强盗流氓行为。视觉中国巨额收购损己利人,向美国同行“进贡”50%(Getty收益丰厚)。你猜猜它有多复杂。
媒体观点
国是直通车8月16日发表评论文章《碰瓷式维权必须叫停》:“碰瓷式维权”必须叫停。用模糊著作权维权和企业知识产权消费界限的方式索取高额赔偿金额,易造成著作权人与版权消费企业的矛盾,反而不利于版权市场的健康发展。更何况,拿着维权当幌子,“海投式”起诉还耗费着大量的司法审判资源。如何杜绝“碰瓷式维权”,让别有用心者无机可乘?用户要改正“搜到图片就能用”的思维,强化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相关部门更要加强监管,依法查清事实并保护真正版权人的合法权利,加大惩处力度,从而真正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
《经济观察报》8月17日发文《视觉中国再陷风波:打击“碰瓷式维权”刻不容缓》:视觉中国事件引发的民意沸腾表明,社会公众对于版权素材库类公司的“碰瓷式维权”已深恶痛绝。“碰瓷式维权”是以保护知识产权之名,行滥用权利之实。“碰瓷式维权”的危害在于,其不仅妨碍了社会公众合法使用作品的权利,也损害了真正的权利人基于自己创作的作品获取收益的机会,最终必将损害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和文化的健康发展。打击“碰瓷式维权”已刻不容缓。“碰瓷式维权”实际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赚钱,因此除了行政机构加强监管和加大处罚力度外,社会公众、企业之间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也有必要。降低社会公众使用素材类作品的成本和门槛也不失为一种可探讨的方案。
03
舆情总结
本次舆情来势汹汹,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这早已不是视觉中国首次陷入图片版权争议。早在2019年,视觉中国曾遭到共青团中央官微对其拥有国徽、国旗图片版权的质疑,图片版权问题迅速成为公众讨论焦点。此外,在戴建峰的微博账号下,国家天文台官方科普期刊@中国国家天文 账号留言称:“我们也收到过类似电话,诸如美国航天局NASA发布的公版图片都算作他们的版权。”可见,视觉中国“版权流氓”之名早已饱受诟病。
须知,知识产权保护初衷是鼓励创新,鼓励创造,若相关法律法规被“工具化”用于牟利,则明显与其目的背道而驰,反而对创新发展有所损害,出现“自己的照片被自己侵权”的闹剧。而伴随民众版权保护意识日益提升,对于此类“流氓行为”的容忍度也将越来越低,若不及时止步,终将招致更加猛烈的负面舆情。